top.png

课程游戏化
合沟镇中心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实施方案
发布人:佚名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18-03-10浏览:4910
文章摘要:

一、园所概况

合沟镇中心幼儿园1980年建园,位于美丽的沂水河畔,是一所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幼儿园现有7个班级,小班2个,中班2个,大班3个,250余名幼儿,2012年被评为江苏省优质幼儿园。幼儿园秉承“求真 至善 尚美”的办园理念,遵循“用爱养育 用心教育”的办园宗旨,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指南》精神,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深化内部管理,扎实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保教质量持续攀升。

    幼儿园现有教职工24人,专任教师14人,专任教师中大专学历达100%。新沂市青年骨干教师3名。我园立项了徐州市”十三五”省级课题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策略研究,有了一定的研究经验与科研成果,有了课题组成员以及一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研究热情,为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问题的提出

我们设置这个课程《玩中学,玩中求发展》>来源于幼儿“爱游戏、好嬉戏”的天性需求和发展特点,依托于国家《纲要》、《规程》及《指南》“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等政策法规的精神理念,起源于本园长久以来通过系列游戏研究积淀的园文化,是对当前普遍的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人化现象的挑战。

我们大多数幼儿园都面临这样的遭遇到困境与“瓶颈”:1、将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理解为把游戏只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个部分,或一个教学手段存在,而未融入于课程。2、游戏更多的被教师用作是传递知识经验,巩固与强化知识技能的媒介或载体。往往成为教师导演下的“一台戏”,成为外部强加的活动,成为变相的作业或上课。游戏本身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并未受到重视。这与长期以来幼教领域普遍存在的理论上重视游戏、实践上轻视游戏或忽视游戏的矛盾现象有关。3、家长教育观念的两极化造成对游戏化课程的不理解。一种是受“成龙成凤”的高期望值制约,或受某些舆论的宣传影响,或因虚荣攀比之心作祟,认为幼儿园应该像小学那样教孩子学习语文、数学,或强迫孩子学钢琴、学英语等等,造成“只学不玩”,使幼儿负担过重。另一种正相反,认为孩子小而放任地玩,忽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造成“只玩不学”的怪圈。4、游戏化课程对于教师的高素质要求,使教师产生不自信和畏难情绪。究竟怎样构建游戏化园本课程?又怎样理解和实践游戏化园本课程呢?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建构以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为特征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体系,创造与幼儿年龄相适宜的幼儿园生活。我们不仅要从“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着手,更要关注以幼儿为主体的“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我们以“玩——游戏”为枢纽,多元化地分析游戏在这一教育活动体系中的独特价值.

二、课程游戏化建设内容:

(一)课程理念

《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指南》均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自发地发生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游戏,对年幼儿童来说,就是玩的代名词,幼儿不仅因为玩是有趣的,还可以通过玩来学习。它是幼儿思考、想象、尝试、验证、创造、吸收的方式,是幼儿理解并适应周围世界的方式。游戏与幼儿教育的这种特殊关系,是幼儿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一个显著标志。这是我们提出以《玩中学,玩中求发展》为研究课题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概括,其内涵有三:1、按语言学上的解释:玩耍、游戏都是能使自己精神愉快的活动。过程中体现为“寓教于乐”,结果上体现为“愉悦有益”。 2、除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外,一切能引发幼儿愉悦探究的实验、操作、交流、娱乐等自主活动的教育内容与行为都属于课程游戏化的范畴。3、“玩”体现游戏的形式性教育价值和实质性教育价值的统一。前者体现于把游戏作为一种活动的形式或手段来组织和开展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将幼儿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优化结合,把发展幼儿的主体性作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后者体现于一种游戏的精神,自始至终地贯彻和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

(二)课程游戏化改造方案

1、调整相关作息时间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皆课程。我们将把一日所有的活动都纳入课程的视野,以《纲要》、《指南》精神为依据,对幼儿的一日作息时间做了调整。

首先,减少幼儿集体活动的时间。由原来的每天两节集体活动减少至每天一节,集体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突出游戏性和趣味性,让活动轻松、有效。其次,增加幼儿自主游戏时间、自由活动时间。确保幼儿游戏时间每天不少于3小时,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不少于2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不少于1小时。再次,安排活动时间比较大段,活动的内容由教师根据班级情况、幼儿个性需求自主安排。

调整后的一日活动中渗透游戏活动,体现游戏精神,保证幼儿游戏的时间和空间。幼儿学习活动占据的时间最少,幼儿游戏的时间最长。

2、构建课程实施策略

(1)主题活动游戏化

我园基本课程是以“主题”形式呈现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之一:在主题活动中,材料提供统一,直接导致了幼儿操作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幼儿个性需求。

之二:常以部分幼儿的需求或表达取代整体幼儿,不能照顾到不同水平幼儿的个体差异。

之三:注重活动标准、结果的统一,扼杀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阻碍了幼儿的个性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从游戏入手来构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整合观念组织、发展主题活动,着重研究各个环节如何体现幼儿自主学习和探索;如何体现幼儿全面发展;如何以游戏化形式开展主题活动。

组织形式游戏化

改变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让幼儿对主题活动产生兴趣,促进主题活动的实施和开展。首先教学案例设计游戏化。在常规的集体教学中,我们将挖掘教育活动中游戏的元素,以游戏的内容、形式贯穿教学活动。如语言活动:儿歌《拼小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活动过程中融入操作游戏,让幼儿用火柴棒拼出自己喜欢的小人造型,比单纯的教念儿歌有趣味性。其次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以集体、区域、小组、个别化学习等形式相结合,使教学活动游戏化、活动形式多元化、学习活动主体化,让幼儿在愉悦的游戏的心理体验中获得积极主动的发展。

活动材料多样化

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材料是主题活动开展的基础,幼儿是在不断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是在无形的环境影响和有形的材料作用下游戏成长的。如在主题“秋天的画报”中,发动家长和孩子搜集所有秋天的信息:秋天的花草、水果、天气、服饰、庄稼、自然景物变化、大雁南飞的图片等等,通过材料收集,孩子们可以知道秋天是多样的,在接下来的主题活动中,就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满足认知的需要。同样的主题活动,由于幼儿的认知和选择不同,表达的方式和内容不同,教师的指导就会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的、有选择性的材料和空间,有助于幼儿发挥想象力,迸发出色彩斑斓的智慧火花,幼儿的活动结果就会百花齐放,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在活动材料的选择上,我们注重传统游戏材料的开发与使用;注重废旧物品材料的收集与利用,特别是做好教学和游戏前的预知,提供的教具、学具、玩具材料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不同的需求,保证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语言指导游戏化

语言指导是主题活动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指导方式,因幼儿年龄小,多使用生动、游戏化的语言引导。夸张的语气、拟人化口吻,配合以动作、表情等,把幼儿带入虚拟的游戏情景中,或赋予物体生命,吸引幼儿的兴趣。

过程体验游戏化

任何主题活动都不可能完全由教师预设,教师也不可能完全按既定的计划进行,每一个主题更不会在某一个规定时间内戛然而止,它是一个不断生发的过程。鉴于主题活动的灵活性,孩子们会依据自己的意愿、兴趣、能力等进行活动,常会远离教师预设的轨道,在活动中生成出更多的内容,其中不乏教育价值很高的,而教师将之整理挖掘,就会产生新的主题。一个主题的发展过程大致经过以下几个步骤:师幼商定主题名称和内容以及表现方式(建构式还是表演式等)——选择和主题内容有关的经验,通过集体教学、游戏活动等形式和参观、访问等手段做游戏前的丰富——师幼商讨和准备游戏的材料、环境设置等——开展主题游戏……。主题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经验,指向幼儿游戏兴趣点,我们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对主题的认识反映游戏内容,发展游戏情节,挖掘每一次活动中幼儿兴趣和创意的闪光点,把握其中的教育契机。主题游戏可以循环反复地玩,每次游戏在反映主题方面都会有新内容,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体验,游戏化课程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不断地建构认知经验中获得能力的螺旋性发展。

随着主题活动的不断开展,区域活动内容就会越来越多,有的是根据主题师幼共同建构的,有的是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自发生成的,区域活动呈现了自然性、延续性和发展性,也推动了区域主题的深入开展。

成果呈现个性化

个性游戏尊重幼儿发展的个性需求和幼儿个性差异的表现,同样的主题活动,由于每个人材料和方法不一样,做法和玩法不一样,形成的结果就不一样。尊重幼儿的参与与感受,尊重幼儿的不同的经验与体验,尊重幼儿不同形式的表达。比如在主题“秋天的画报”活动成果呈现中,可以有不同的形式(画、印、唱、跳等)让幼儿来选择,来抒发情感,表达自己眼中不同的秋天,即使是同一种表达形式,也要尊重幼儿的选择,比如“说秋天”,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2)生活活动游戏化

对于低年龄的幼儿,每日的生活活动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需要通过自身实践,积累经验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把一日生活游戏化设计,让生活活动既是幼儿的学习活动,也是幼儿的游戏活动。比如小班幼儿学习扣扣子,先创设“给娃娃穿衣服”的情境练习,再是给自己扣扣子,最后在生活区创设“小手真能干”的操作区域,便于幼儿选择练习;比如用饮料瓶制作大嘴娃娃,用勺子喂“娃娃”来进行小班幼儿的手眼一致练习;比如用“抓领子,盖房子,钻山洞,扣扣子”的儿歌来进行穿衣服练习;再比如大班幼儿用“两只小脚来走路”的游戏形式,学习使用筷子等等。生活活动更多的是一日生活全程渗透,因为幼儿的行为具有反复性,重要的是持续巩固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需要在生活活动中组织不同游戏形式,吸引幼儿持续不断进行行为练习,形成生活能力。

(3)辅助活动游戏化

我们将充分、合理利用园内户外场地,设置投掷、攀爬、跳跃的游戏场地,分区域使用多种运动器械,开展混班进行的体育游戏活动。利用园内运动资源,扩大幼儿运动区域,增加同龄幼儿间交往的机会。在运动时,教师注意设置游戏化情节和运动中的个别指导,鼓励来本区域的幼儿积极投入活动,保育员在固定位置负责本班幼儿的保育工作,如擦汗、脱衣、休息等。

我园还在家园联谊、远足活动、节日娱乐、社区活动、特色活动等辅助课程中也将融入游戏元素,让幼儿有选择参与,发展各种能力。  

(三)创建课程游戏化环境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她不仅是幼儿园记忆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园将对整个园舍的环境进行改造,根据班级情况重新布局调整室内区域环境,因地制宜地利用好操场、阳台,合理、科学地创设游戏环境,通过游戏提升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品质。

1.园舍大环境改造

生活体验广场

二三楼平台面积近二百平方米,在平台上创设以创造性游戏为主的游戏环境,创建幼儿“生活体验广场”。如结合当地文化资源,创设“烙馍村”、“编织小铺”、“面点屋”等游戏区域。让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游戏所带来的快乐。

运动游戏乐园

在院中设一处塑胶地面,建成“运动游戏乐园”。添置各年龄段幼儿活动器械、玩具,如:梯子、轮胎、水管,大纸箱等供幼儿自主选择。

联合游戏区角

充分利用阳台空间开展班级间的区角联合游戏。通过班级之间的联合游戏,将各班的游戏区角、环境、材料、教师指导等综合使用,幼儿有更多选择同伴、区角、发生发展主题情节的空间和机会。该联合可以是平行班级之间的联合,也可以是不同年龄组班级之间的联合,有着固定的教师、固定的区角、固定的内容,有着流动的幼儿、流动的角色、流动的情节。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幼儿享受到充分自主地与人交往、游戏创造的快乐,幼儿的诸多能力在快乐游戏中得到富有个性的发展。

设置表演剧场

一楼多功能室改造成“彩虹花剧场”,添置投影机、幕布、座位等设备。各年龄段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扮演角色,进行表演,享受表演带来的快乐。

2.创设班级游戏环境

环境能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发展,在同一班级中,孩子的表现有共性,也有个性。各班级根据实际情况打造具有班级特色的游戏环境。让主题环境和区域环境相互融合、渗透,每个班级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环境和游戏主题。环境创设要注意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不同需求,有的放矢的进行安排,以促进每个幼儿在自身水平上的发展。比如小班创设“温馨家庭”特色,把班级布置成家,孩子们回想着家庭亲情来照顾“宝宝”,既缓解了分离焦虑,又利于同伴交往。比如中班创设“交通工具”主题,收集介绍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片,开展汽车店、停车场、4S店、修理厂、加油站等,满足幼儿了解社会的需求。再如大班开展“中国风”主题,环境和区域中融进中国传统元素,青花瓷、茶道、棋类、民族服饰、舞蹈等等。每个班级根据自己不同的班级文化设置班级环境,并且随着主题环境的更换及时更换区域环境布置,让孩子不断创造、想象、幻想,在老师的带领下逐步实现。(四)构建游戏化活动区域

合理规划布局教室空间。对教室空间、墙壁、等重新进行布局、规划,除留有集体活动的区域,其余全部空间都将设置游戏区域,让幼儿随时随地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自主、自愿、自由地参与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发展和提高。如小班以生活劳动、感官训练、建构、装扮与美工等为主安排区域,中班是以装扮、建构、美工、音乐等为主,而大班则更多的在区域中重视社会性、文化、语言、科学探索等能力培养。

提供丰富充足的游戏材料。教师和孩子、家长广泛搜集游戏材料,共同准备游戏材料,包括成品玩具、半成品、自制玩具等。在游戏中教师逐步增添游戏材料。不断给幼儿提供新的游戏材料以保持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根据不同幼儿的实际情况,分层次投放数量适中的材料。创造性地再利用游戏材料。还可以创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班级之间的联合游戏,将各班的游戏区角、环境、材料、教师指导等综合使用,幼儿不受班级限制,充分选择区域活动。

教师进行个性化有效指导。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指导非常重要,关系到幼儿游戏活动是否顺利地开展。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们将重点学会观察幼儿,从主题活动的开展、材料的提供、行为习惯等方面来进行观察,观察的重点根据不同的年龄段确定观察的内容。小班将重点观察物品的使用上。中班观察的重点放在幼儿之间的矛盾冲突上。大班幼儿则重点观察在活动中怎样相互合作、分享,幼儿之间怎样交往、怎样解决矛盾等。当观察到幼儿游戏情节长时间停滞不前,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材料、以其他身份介入、个别谈话、参观等方式及时介入幼儿的游戏中,了解幼儿的现状,存在哪些问题,从而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五)开发、建设课程游戏化资源。

1.建立信息资源库

我园一直坚持教师与家长、社区共建、共享课程资源的理念,充分挖掘园内、幼儿家庭、社区等资源优势,争取家庭和社区的支持,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充实课程资源。建立“课程游戏化资源库”,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其他”四个板块,资源内容主要包括教师自行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主题区域游戏设计方案、触摸屏游戏资源、科研资料、教师反思、获奖论文、课题成果、园本培训、各类培训光盘等。我们定期对课程资源库的部分内容及时进行更新,保证资源库的时效性。

2.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

开发并有效利用社区中的环境资源、人员资源、文化资源等,将课堂和游戏延伸至社区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比如:在社区广场开展幼儿游戏运动会;请有关人员来园参与教学活动;将当地的乡土资源引入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

3.整合共建园课程资源。我们和共建园共同合作整合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真正达到满足幼儿所需,满足教师所需,满足课程游戏化建设所需。

4.充分利用当地专家资源。利用本地区专家指导教师课程游戏化建设。定期邀请专家来园指导课程游戏化的实施,开设专题讲座,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课程游戏化执行能力。

(六)提高教师课程游戏化能力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成效取决于幼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我园通过以下途径提升教职工的课程游戏化执行能力。

1.学习课程游戏化理论,更新教育理念。以《纲要》、《指南》精神为指导,以课程游戏化理念为核心,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理论、前沿理论,通过专家讲座、现代多媒体手段、网络技术、读书活动等,拓宽知识结构,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树立课程游戏化理念;培训保育教师,加强幼儿一日保教规范的学习,培养基础的指导幼儿游戏水平。

2.培养教师的观察能力。通过游戏案例分析,提升确定观察目标,捕捉有教育价值的关键信息的能力,提高教师观察的意识、信息分析能力和游戏观察水平。

3.定期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游戏方案设计、观摩活动。各班级定期专题研讨,设计班级游戏化方案和班级游戏观摩,鼓励教师经验分享、合作学习,在思维的碰撞中整合观念,提升整体游戏水平。

4.积极开展园内教师的分层培养。通过园本教研、园本培训,完善课程游戏化实施方案,提高教师游戏课程的执行力,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5.积极参与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工作,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课题理论,形成反思的职业习惯,把游戏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中,不断积累课程游戏化资源。


责任编辑:本站

评论更多>
暂无评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2000    举报邮箱:jubao@xkw.cn 技术支持:学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