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ng

教育科研
海门印象——海门学习报告
发布人:本站来源:本站发布时间:2016-05-03浏览:3191
文章摘要:海门学习报告

海门素有“状元故里”、“江海门户”之称,是著名的教育之乡,有着“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教育看海门”的美誉,更能够吸引我们的是这里是新教育的“麦加”,新教育在这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的大树,422日有幸随同新沂教育考察团在这里度过难忘的三天,下面我将用最客观的文字,重现我关于新教育的所闻所见。

东洲小学

知道东洲小学缘于祝禧,她是美学硕士,“文化语文”的倡导者,著名的特级教师。当大巴车在东洲小学门口停下的时候,我看到了东洲小学的大门,对于我见过的许多学校,东洲小学的大门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谈不上宽大,两旁还都是商铺,在大门的左侧张贴一副各年级关于“审美主题”的每月一事项目表,绿色的底、红色的字,格外显眼,我想这块牌子的主要作用是留给家长看的吧,对于这样一所名校,家长自然是不会随便进出校园的。

大门口站着六位挂着绶带的值日生,见到每一个老师都会行礼、问好,在他们背后是学校荣誉墙,墙上挂着十几块奖牌,诉说着学校的辉煌。

穿过门楼是长长的甬道,右侧正在建一座什么楼,工地靠近学校的那一面用彩钢瓦围上的,彩钢瓦上张贴者各年级每月一事的主题名称,画面精美,文字精准,可以清晰的看出学校在每月一事氛围营造上是下了细功夫的;左侧是幼儿园,围墙上布置了学生的书画橱窗,橱窗上挂满学生的书法作品,笔画虽然稚嫩但是很见功力,仅凭这些琳琅的书画作品,足以展示每月一事上的收获。

走进教学楼,正是早操前的诵读时间。低年级的孩子正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主题为《春之韵》的童诗,满面含笑的年轻老师,正在指名学生进行诵读,并相机纠正他们的错误,无视我们的到来。环顾教室布置,简单而又充满童趣,每个班级都有一个主色系,然后根据喜好,孩子自己贴了很多关于审美主题的作品,相信某个孩子的作品被贴在墙上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充满了喜悦,之于培养孩子满满的自信,墙壁稍嫌杂乱又有什么关系呢?

欢快的音乐响起来了,我们走出教室奔向操场。孩子们很快在预定的地点集好了队,他们每个人都抱着一个彩色的球,随行的老师说这是他们的主题月的健美球特色操,孩子们在音乐指引下进入操场,并很快在音乐的节拍里舞动起来,特色操节奏和动作都很简单,符合孩子年龄和身心特征,主要通过队列的变换和肢体的运动,起到锻炼的效果,整体给人一种简单美的享受。我在想我们一直在喊特色兴校,一直试图把传统的剪纸教学打造成我们学校的一张拿得出手的名片,但我们有没有像他们这样用心过,连早晨的做操也透漏着特色教育的痕迹,我们的剪纸练习主要采用坐姿,坐的久了,身体难免会有一些慵懒或者紧张,我们的体育老师能不能也编写一套简单易学的剪纸操,有针对的进行锻炼又透露明显的剪纸特色?

健美球操结束的时候,有几个举着牌子的老师,把我们带进了各个展示课的教室。我在一口叫做“翰墨馆”的书法教室里找个角落站着,因为进来的老师太多了,凳子根本就不够坐的。一位姓屈的老师在给孩子上书法课,课的名字叫做《神奇的“山”》,老师用课件演示了汉字从象形到楷书的形体演变,引出了“山”的书写,教法生动活泼,简单有效,然后带领大家欣赏了很多名山大川的图片,教给我们什么是山、峰、岳、巅、川等区别,让我们体会到汉字的魅力,在下面是书法欣赏了,老师出示几大名家书写的“山”字,带领学生去体悟它们或奇险或厚重或高大的意象,再带领孩子们诵读几首著名写山的古诗之后,老师又引导孩子去写山字偏旁的字,点拨他们因为位置的不同,写起来也要有一定的变化。听课的时候我就想,这不是一节书法课吗?为什么要去背古诗,为什么要去赏名画?后来,我才明白这就叫渗透!我们常常提起融合、编织、渗透等字眼,我们的课堂真的这样做了吗?我们在做每月一事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很用心的把本月主题渗透到我们的课程中去,有没有很用心的在能渗透时候都渗透进去?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中提到“态度is all,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什么样的结果,这是平庸和卓越最根本的区别!

听课结束过后,安排的是生命叙事和主题展示。在叫做“星光影视中心”的学校会议室里,先后聆听了两位教师的生命叙事,三个主题展示,在这里我将一一记述:

第一个上场的是一位一年级的年轻老师,一年级本月主题是旨在发现美的“走在春天的大地上”,这位老师介绍的主题是《我们是春天的孩子》,在主题月开始的时候,她和家长带领孩子去大自然寻找春天的印记,去发现春天的美丽,他们一起走过很多地方,东洲公园、植物园、鼋头渚……他们组织关于春天的主题阅读,每天都诵读那些春天的童诗,并且引导孩子去写春天的诗,组织孩子在春天播下种子,观察种子,唤醒种子,带领孩子去画春天,并向观众去介绍自己的画,老师讲述的很详实,除了展示图片之外,还在关键之处拉一群孩子过来表演,无论是孩子表演的音乐剧,还是他们展示的图画都能让人怦然心动:美,原来有这么大的魅力。

第二个上场的是一个四年级的男老师,四年级的审美主题是“文学意象细细品”,他叙事的题目是“两千年前的眼睛”,他给我们讲述主题月迎春找意象、寻春写意象、品春赏意象的结构,仅仅这么精巧的结构就足以让人折服。他的学生们走上台来诵读《桃夭》,吟诵《桃花源记》,我们清晰的感受到孩子们对桃花的热爱,对古典诗词的热爱,看着孩子们闭幕凝神,摇头晃脑,滋味十足的诵读的时候,我在想四年级十来岁的孩子,如何有这种深刻的体悟,直到这位老师出示了他设计《桃花阅读手册》,我才明白这一切不是作秀,也不是偶然,很遗憾没能拍到阅读手册的内容,但是仅仅扫过一眼,其精细和用心足憾我心。

第一个上台展示的是五年级的亲子沙龙,五年级审美的主题是《电影作品大家谈》,旨在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这位老师邀请了五位家长和五名学生以亲子沙龙的形式从电影《骏马奥斯温》谈起,从电影的主人翁谈到教育子女的方式,把电影鉴赏和家庭教育进行了完美的整合。

第二个主题展示的是六年级孩子们,六年级的主题是“服装设计我来秀”,其用意是锻炼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整个活动包括学生调查、服装设计、模特展示、投票、颁奖等环节。

最后东洲小学良好习惯展示,名字叫做《东东的生活》,一群孩子们用各种场合的歌谣,给远来的老师展示爱学习、懂礼貌、讲文明的风采。 

在祝禧校长的总结中,我们很清晰感受到,东洲小学在每月一事上的用心。她们在每月的28号之前就讨论好每月一事的主题,从本次每月一事的主题上来看,一年级是发现美,二年级是感受美,三年级是欣赏美,四年级是体验美,五年级是鉴赏美,六年级是创造美,虽然主题都是审美教育,但是切入点却根据年龄特征和学识背景有所不同,体现了教育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她们按照主题阅读、主题实践、主题展示、主题反思四个环节同步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和新教育其余就大行动进行深度融合,东洲小学根据审美主题构建主体性校本诵读课程,这里深度融合晨颂午读暮省项目,东洲小学创建多元的实践情境,注重生命成长体验,营造浓厚氛围,同学校的特色活动进行有效的整合,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使习惯养成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始终,最终才取得显著的成效。

离开东洲小学的时候,我凝望这他们“追求卓越”的校训,不停追问,平庸到卓越到底有多远的距离?

海门之南

下午,我们按时走进海南小学,去体验海南小学“环保”主题活动开展情况。

从北门进入海南小学可以看见一条曲折的长廊,延教学楼一路向南。走廊的上方悬挂着12块牌子,每块牌子按顺序写着“每月一事”的项目名称,走廊旁边的空地上摆放着各种花花草草和关于环保宣传的一些展板,展板做的很精致,三片靠成一个高高的椎体,比起呆板的长方形显得更有品味。校园里到处可见各种绿色植物,走廊、台阶、大厅角角落落都摆满了盆栽,校园最南端是一片花草温室。

在举着牌子的小朋友带领下,我们有序走进各个绿色课堂展示室,我听的是一节名叫《节约用水》的数学课,年轻的数学老师先播放了亚洲达人秀影子舞《关爱地球》的视频,孩子们很快被惊巧的创意所吸引了,老师引导孩子们交流视频表达的内容,引出了环保,引出了节约用水,然后老师让孩子们统计一秒钟能浪费多少毫升的水,最后老师又引导孩子设计节约用水的金点子,计算可以节约多少水。就这样在换算、计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实现了主题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课堂展示之后是校长讲述《一抹生命的绿色》,顾卫兵校长详细阐述了他们学校如何选择主题,如何推进主题,如何展示主题,如何反思主题,他提出:

(一)                 推进主题要实现学科渗透,打造自己的生态课堂,各学科的老师都要充分挖掘利用课程中的环保因素;

(二)                 推进主题要实施课程研发,丰厚环保课程资源,灵活选择途径和方法;

(三)                 推进主题要实践专题教育,做优主题实践活动,结合重要纪念日,立足于一辈子的发展。

顾卫兵校长还清晰诠释了,每月一事四个环节作用和意义,他认为:

主题阅读是给学生奠定习惯养成知识的基础,主题实践是对习惯养成的规训,主题展示是对习惯养成的固化,主题反思是对习惯养成的内化,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需要持续重复的过程。

在接下来的环保课程教育叙事当中,三位老师分别从课程选择、课程固化、实践研究三个角度讲述自己带领孩子推进教育叙事的经过。徐英奋老师认为主题课程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当时的背景,要充分论证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课程确立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要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在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方面要让我们学生达到一种什么样的高度;对主题课程的实施要有充足的准备,在主题课程实施步骤上要遵循四环节,主题阅读要实现师生家友共读,要提供必读、选读数目,在主题实践上要结合重大节日,要和课堂深度融合,在主题展示上要聆听窗外的声音,要促进家校的沟通,在主题反思中要培养学生反省的能力和习惯。姜春霞老师认为习惯的训练和养成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创新需要课程的固化,在推进每月一事过程中老师可以重组一些读物,编制诵读教程,保证主题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主题实践过程中通过编制操作手册来保证其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周凌云老师则讲述了她如何带领学生考察学校旁边的小河并形成考察报告递交行政部门进行整改的示例,她带领学生通过研究一个课题就不着痕迹地完成了主题阅读、主题实践、主题展示、主题反思的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从会议室出来的时候,恍然发现校园里到处闪耀着足球的痕迹,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足球才是他们学校的特色,我原以为环保是他们特色的!能把一个不是特色的项目做到如此的境界,该是怎样的用心和努力?

亦从农村来

23号一整天我们都呆在海门市政府的会展中心聆听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五位老师讲述她们推进每月一事的故事,分享她们在活动中的经验和快乐,在众多的讲述者之中有一位来自山东的老师让我记忆尤深,对比其余的讲述者来说,她的普通话带有浓浓的鲁南口音,站在那里她的有五十多岁,衣着打扮和音容笑貌一样显得那么拘谨,像一株其貌不扬的蒜苗,只有在讲述的时候才会绽开风信子一样惊艳众人的花朵。这位老师来自山东滨州一所偏远的乡村小学,班里有七十多名学生,还大都是留守儿童,她深挖童谣的力量,来规训农村一年级的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她主题阅读的是童谣和绘本,她每天都带领孩子读童谣、读绘本,让学生通过主题阅读明白事理,她主题实践就是反复的规训和及时的评价,她主题展示就是童谣创编和演唱,她主题反思就是童谣创编和写绘。就这样一所学校的一位老师,采用如此简单的手段,能把每月一事的经验推送到新教育的“圣地”展示,她究竟做了些什么?我原以为我们那样条件的师生是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的,可这种信念被她轰然摧塌……

再见孙云晓

孙云晓那个以《夏令营里的较量》影响中国教育多年的学者如今已经61岁了,十年前我在徐州听过他关于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的报告,今天,他带着他的新书《习惯养成有方法》又来到了海门,他给我们讲述他和他的团队十年之久的研究成果——《习惯养成的原则和途径》。

基础教育归根结底是习惯的教育,每一个成功人事都有良好的习惯,每一次失败都有坏习惯的影子,他讲述朱永新教授每天早起两小时读书的好习惯成就了今天一位伟大的学者,他讲述山东校车事件,缺少检查和确认的习惯使一名花儿般的幼儿惨死车中……

他指出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以健康的人格为核心目标和导向的,培养学生的习惯要尊重儿童的权利,习惯养成的最高境界是形成人的自身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应该让儿童主动地参与到实践中,参与到活动中去,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和体验,从而强化良好的行为,他认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确定规范,他对每月一事中的主题阅读环节予以了很高的评价和期望,他认为主题阅读就是确定规范的最好方式,他认为培养良好的习惯需要师生、家幼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培养儿童的习惯首先要改造成人的世界,模仿是孩子学习世界最常用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最后孙云晓老师给出了习惯培养的时间和步骤:

一种行为重复21天能够初步养成一个习惯,只有这种行为能坚持90天,才能养成一个较为稳定的习惯,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关键头三天”。一种习惯的养成大致可以分为六个步骤:

1、         认识某个习惯的重要性,提出目标;

2、         确立具体的行为规范,把习惯内容具体化为日常行为;

3、         确立榜样,学习榜样的行为;

4、         持之以恒的训练,进行行为强化;

5、         对行为进行评估和引导,矫正不良行为;

6、         形成良好的集体风尚,转化为集体行为。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行为完成了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养成过程,行为逐步形成为习惯。

对话许新海

报告的最后一场是海门新教育的掌门人许新海博士的,他作为本次活动的策划者并没有准备什么讲稿,他笑容可掬地站在演讲席前,从当前的新教育说开去,不停的追问试验区每月一事推进的策略和理念。他从“在哪里”、“去哪里”、“怎么去”三个方面阐述了每月一事推进的现状和后续的规划。

他说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在哪里”,答案是:“我们都走在路上”,新教育也罢,每月一事也罢,我们每一所试验区的学校、每一位老师都要看清我们所处的位置,只有从自己的实际的出发,你才可能选择一条通往成功的路,任何脱离实际的教育都是伪教育,今天的你们可以站在海门的肩膀上,但是仅仅局限于你们的眼界,如果你们的双脚站在海门的肩膀上,你们依然无法独立行走。

他说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去哪里”,答案是“幸福完整的地方”。他让我们行走的时候,把头抬高一点,再抬高一点,这样才不容易迷失方向,要我们追随榜样,模仿成功。其实模仿是人认知社会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我们的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我们能对一所名校做一番有心的模仿,即使有六分神似,效果也不言而喻,毕竟平庸和卓越之间隔着千辛万苦的距离!

他说的第三个问题是“怎么去”,答案是“十大行动”。他指出十大行动不是各自为政的十个项目而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就拿每月一事老说,几乎每一个环节都能和其余九个项目深度融合,交互编织。每一个优秀的学校在推进每月一事的时候都有各种渗透,每一个主题都是一门卓越的课程,每一次活动都是家校的卷入,每一次反思都是暮省的题材。

许新海博士还就每月一事的十二个主题制定做了解读,他说每一个主题都是结合重大的节日,每一个主题都是基于孩子一生的习惯的顶层设计和核心设计,他强调这12个主题是朱永新团队用一年的时间来设计的,每一个主题都会受到“有没有扣住幸福完整的目标?”、“是不是一生有用的?”、“够不够清晰完整”、“是不是融入生活、融入学习、融入思考、融入行动”等多个追问。

最后许新海博士要求对各校推进每月一事进行如下反思:实验学校在进行每月一事课程重构的时候有没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灵魂形成价值一致的主题课程?有没有组建研发团队,开发校本化的卓越课程?有没有把每月一事拓展到儿童日常生活中去?有没有发挥榜样的力量?有没有创新实践的活动?有没有形成制度约束奖惩督促?

活动结束后,有幸和许新海博士一同走出来,我冒昧的问他,有没有一个词语概括新教育所有的理论和经验,他微微一笑吐出了两个字“态度”,他说平庸和卓越之间隔着千山万水,但只隔着一个词语,那就是态度,因为“态度is all!”

追随者的反思

“Attitude is all.(态度决定一切),这是新教育九大定律的第一条,米卢时代的中国队凭借这个词语第一次冲出亚洲,闯入世界杯。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而我们躲在一个遥远的角落,一边抱怨,一边敷衍,反过来还煞有其事的评价:“任何改革都是一阵风,都是作秀!”同样的每月一事,人家开展的认认真真,成果显著,而我们呢?有几所学校负责人能知道每月一事的四个环节?一个良好的习惯形成需要21天的形成60天的巩固90天的内化,试问我们哪一个学校坚持了10天?很多都是搞个升旗仪式领导讲一讲,上节晨会课班主任说一说,当中花一两天时间搞个相关的比赛,拍几张照片,编一段总结就大功告成了……

先行者告诉我们握住旁边的铁链,谨慎前行,你就可以趟过这条河,到达成功的彼岸,很多人听从了,然后成功了,只有少部分人固执的把手袖进自己的口袋,想一笑而过,结果摔进水里,于是爬起来四处宣讲,先行者是个骗子,以前的成功都是一种怀着不可告人秘密的作秀!

“推进每月一事”的范式

1、组织专门的团队结合主题,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确立学校每月一事的主题,并把主题分解到每个年级。确立主题的时候要追问所选主题是不是立足于学生最重要的习惯,主题的内容是不是从身边的小事着眼,具有螺旋上升的特点?

2、研发诵读课程,组织主题阅读。要围绕主题开发并丰富诵读内容,真正让阅读成为孩子们日常的生活方式,也使先行的阅读为孩子的习惯养成奠定扎实的知识背景。

3、创设多元的实践情境,做优主题实践。项目小组要结合日常的学科文化、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教育文化、特色建设文化等内容,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提供学生多样化的体验平台。主题实践要和新教育其他项目结合起来,和其他课程深度融合,把生命教育、公民教育贯穿其中。

4、实施多样的主题展示。习惯形成中认同感尤为重要,组织者要进行多样的主题展示来强化良好习惯的认同感,可以通过影像、写绘、传媒等多种形式对认同感进行固化,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注意团队精神,体现多样性、过程性和及时性,强调自信心,唯有如此,固化才能逐步加深,从而最终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

5、主题反思与评价。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师生的自省随笔和互动点评来完成,教师要有指导性的评价,以求更好地认识自己。

6、形成资料包。在反思之后,师生要将过程材料形成资料包,为全面评价和阶段的生命叙事提供最完整的素材。】、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相信只要走在路上总会遇到庆典!



责任编辑:本站

评论更多>
暂无评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2000    举报邮箱:jubao@xkw.cn 技术支持:学易云